close

  □昔日的“中行別業”位於萬航渡路6咖啡機23弄,現在名為中行小區。
  /晨設計裝潢報記者 殷立勤
  “中行別業是1923年由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出資,並經中國銀行常務董事會討論決議而建造的第一批磚木結構的單開間三層樓的聯體石庫門房子,共七列。每幢安排一位澎湖民宿員工家庭,合共有五十六戶員工家庭遷入新居。外加一座四層高的建築,有點類似今日的會所性質:下麵為大禮堂,作員工家庭婚慶典禮之用;二樓為免費員工子弟小學;三樓四樓為單人宿舍,供未婚員工住宿……現在看來,已是一個具相當規模的小型社區。在八十年之前,上海的住宅設計已有此等前衛的創意,上海人的緊貼時代及與時俱進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
  ——程乃珊
  □晨當鋪報記者 徐運
  上海分佈著許多老洋房、花園別墅、新式里弄住宅,如山陰路上的興業坊、大陸新村,愚園路上的四明別墅、新華園、中實新村,淮海路上的新華公寓、四明裡,南京西路上的戈登別墅、金城別墅、金城坊,鎮寧路上的漁光村,長寧路上的兆豐別墅,延安中路上的四禮服明村、中行公寓等等。
  這些“樓盤”的共同特點就是最初產權都是屬於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銀行購置、興建這些產業,既可以用於出租賺取利潤,也用來安置他們自己的員工。如今,你無意間走近一條已是“保護建築”或“歷史風貌保護區”的弄堂,很可能當年就是銀行的產業,而清晨在那裡練操、黃昏在那裡散步的老人,或許就曾是那些銀行的員工。
  浙商開“金融公寓”之先
  由浙江籍銀行家當家的浙江興業銀行在賺錢機會面前當仁不讓。1927年,浙江興業銀行在山陰路開建興業坊;1928年,浙江興業銀行又在溧陽路(原狄斯威路)建造規模更大的石庫門小區浙興里;1929年,浙江興業銀行在中山公園(原兆豐公園)一側率先開建西洋式花園住宅“兆豐別墅”,後來一些富豪巨商、民國官僚也先後在此建房,於是形成了今天“兆豐別墅”的規模;1930年,淮海中路、陝西南路一帶建成帶有小型綠化園地的成片新式里弄,其中26幢為4層樓的店面房,弄內不少住房都配有“大衛生”(含浴室的衛生間)。這些品質相當不錯的新式里弄房子悉數被浙江興業銀行收購,並改名為“興業里”。
  值得一提的還有坐落在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園。1937年,興業銀行開始在花園原址上建造花園式別墅,直至1941年全部建成,取名“上方花園”,“上方”兩字來自古詩“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
  上方花園由74棟3層樓面的獨體或聯體花園別墅組成,典型的歐式風格。別墅外形為米黃色的牆體,雙坡或四坡屋頂,頂瓦為紅色的西班牙瓦,小巧的煙囪從紅瓦叢中伸向天空,顯得典雅漂亮。住宅前門口有個小花園,後門口近廚房處有個小雜院,靠後門的邊上配有車庫,底樓樓梯旁另設保姆房。當時,這裡成了上海灘上富貴人家的時尚住宅。
  浙江興業銀行以房地產業務規模大、房產數量多而聞名於世,到上海解放前夕,它還擁有房屋近1000幢。
  此外,中南銀行在鎮寧路、淮海中路分別建造了漁光村、中南新村。漁光村為法國建築風格的新式里弄,有6排尖頂三層樓的高級公寓式住宅。它的“高級”不光在於每戶有天井、內外陽臺、鋼窗和打蠟地板,還在於安裝了令時人羡慕的各種衛生設施以及冷熱水龍頭,能有效提升住戶的生活品質。中南新村算是石庫門的升級版,每單元都有一個小花園,房子雖然也是紅瓦坡頂,類似別墅,卻比別墅略顯憋窄,但仍是比較高檔的住宅。
  文化名人愛“金融公寓”
  這些最早的“金融公寓”,除了給自己員工居住外,似乎也特別受到文化人士的青睞。大陸銀行出資興建的大陸新村,包括山陰路132、144、156、168、180和192弄六條弄堂,共有60幢獨門進出的新式住宅,魯迅先生就長期租住132弄9號的整幢建築,一直到1936年他病逝為止。他的《弄堂生意古今談》,就寫於大陸新村。
  再如四明村,由四明銀行分兩期施工建成,有新式里弄排聯式建築118幢,除銀行職員外,租住該地的多為文化界人士,如徐志摩、陸小曼夫婦等人。
  上方花園居住過許多知名的高級知識分子,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恐怕要數張元濟先生。張元濟於抗日戰爭爆發後搬進上方花園居住,今天仍存留在小區門口的“上方花園”4字即為張元濟親筆手書。張元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出版家,曾擔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他為商務印書館的發展和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後曾任上海文史館館長。
  張元濟對於宣傳“世博會”也是慧眼獨具,不遺餘力。1910年,張元濟赴歐洲考察過程中參觀了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回到上海後就在當時的《申報》和《東方雜誌》上詳細介紹“世博會”,他還主持出版了大量有關“世博會”的書籍。商務印書館是當時中國出版界中最熱心宣傳與推介“世博會”的出版機構。
  有會所班車的銀行宿舍
  財力雄厚的金融機構要造房並不稀奇,如果要一家銀行獨立建造一個大規模、高品質的住宅小區,並且把這個完整的住宅小區全部用於員工住宿,這樣的事情一般銀行還是不敢想、不敢做的。然而像這種超常規的事情,中國銀行卻不僅想到,而且非常出色地做到了。由此,上海灘出現了著名的住宅小區“中行別業”。
  “中行別業”在當年英租界西端的極斯非爾路94號(現萬航渡路623弄),是當時的中國銀行老總宋漢章為解決職員居住問題而投資興建的。後來在邊上還另修建了網球場、乒乓室、花園等,員工可在此打網球、練拳操,其它生活設施也很齊全,供銷社、醫護室、理髮室等,應有盡有。隨著中行員工人數的增加,“中行別業”也不斷擴建,後來還建造過俗稱為“九宅頭”的連體別墅,供經理一級的管理層居住。中行總經理張嘉璈也曾居住在“中行別業”。
  已故作家程乃珊的祖父母、外公外婆、父母親,都在中行別業居住過。也非常熟悉這裡的狀況,她曾在文章中寫道:“中行別業隨著員工人數的遞增不斷擴建,到1934年建造的六幢四層樓公寓式住宅,已可與租界區的公寓媲美:煤氣、水汀、壁櫥、打蠟柚木地板樣樣俱全,因為此時中行的員工隊伍已有很大的變化。每年都有海外留學回來或者作風思想西化的大學畢業生加盟中國銀行。”“中行別業”距離外灘的中行大樓路途較遠,所以銀行又配備了班車,員工們每天上班,同進同出,早上搭乘行里的班車上班,中午在行里食堂一同用餐,晚上又一起搭乘班車回家,實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集體。
  可以看出,銀行宿舍多為集中居住的新式里弄住宅,結構合理實用,並附有相應的公共活動空間,即今日所謂“社區”、“會所”。在銀行宿舍興起以前,無論是公寓或是里弄住宅,是沒有“會所”概念的,因為要有這麼一種室內外的活動場所,需要投資者的著意打造,也需要居住人員的和諧相處和較高的文化素養,這恐怕只有銀行界才能兼而有之。
  著名學者葉文心教授,曾以《時鐘與院落——上海中國銀行的威權結構分析》為題,研究中行別業“精緻院落里的生活形態”,並由衷贊嘆“中國銀行這種現代開明大企業在此中的營造之功”。
  本期受訪者
  邢建榕
  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上海史和檔案文獻研究。現為上海市檔案館編研部主任,《檔案春秋》雜誌總編,兼任復旦大學近代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教授等職。近著《非常銀行家--民國金融珍檔》,即將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原標題:月在上方諸品靜 金融公寓有佳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fohfeeg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